你见过这种操作吗?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,一边公开指责中国是“俄罗斯的同谋”,一边又在几个月后,对中国大使笑脸相迎,表达深化合作的强烈愿望。这种在公开谴责与私下拉拢之间反复横跳,到底图什么?
这种“矛盾外交”的背后,究竟隐藏着基辅怎样的战略考量?它不仅仅是策略上的调整,更是乌克兰在战场压力和外交困境下的无奈选择。
先骂再说:他要中国成“帮凶”
冲突已经持续了上千个日夜。泽连斯基政府一开始就把中国描绘成俄罗斯的“帮凶”,这不是随口一说,而是有明确目的的。他想把这场区域冲突,拔高成一场“民主对抗威权”的全球性大戏。
这么做,是为了争取西方更坚定的援助。尤其当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开始显出疲态时,给这场战争注入新的“合法性”和“紧迫感”,就显得格外重要。
他还记得去年9月24日,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上直接指控,说俄罗斯正在使用中国的卫星拍摄乌克兰的核电站。这话一出口,立即在国际上掀起波澜。
这给“中国支持俄罗斯”的论调,又添了一个新的“证据”。乌克兰急于拉拢西方,把中国描绘成一个“不光彩”的角色,正是他们的一种手段。
早在去年7月,泽连斯基就首次公开点名中国,称其是“俄罗斯犯罪联盟”的一部分。他甚至声称,俄军的武器里发现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。
这些公开指控,无一不指向北京在中立立场上的“虚伪性”。乌克兰试图以此向国际社会施压,迫使中国切断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。
更狠的是,今年4月9日,乌克兰军队在顿涅茨克地区俘获了两名在俄军服役的中国籍士兵,张仁波和王广军。这简直是乌克兰手里最有力的“物证”了。
他们在记者会上亲口说,是被俄罗斯高薪招兵广告吸引来的,但后来遭遇了不公待遇。这一下,乌克兰指控中国“非中立”的理由又多了起来。
乌克兰情报部门立刻声称,至少有150名中国公民在俄军中服役。泽连斯基本人更是把这个数字公开到了155人。这些“兵员”的存在,无疑被乌方视为中国“不中立”的又一力证。
乌方还指控,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从2022年6月开始,就向与俄军有关联的公司输送物资,比如防弹衣和无人机零件。听起来,简直是“坐实”了中国“暗中帮助”的说法。
今年5月26日,泽连斯基干脆签署命令,对三家被指控向俄罗斯军工企业提供物资的中国公司实施了制裁。这是乌克兰直接用行动表达不满。
最近,欧盟也跟风,今年7月将两家中国银行列入了黑名单。理由很简单,就是这两家银行涉嫌协助俄罗斯规避制裁。这一系列动作,共同构建了泽连斯基政府想传递的“中国是俄罗斯帮凶”的叙事。
骂完再求:西方援助力不从心
然而,仅仅几个月后,泽连斯基对中国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。他在今年年末主动接见了中国驻乌大使马升琨,表达了深化合作的强烈愿望。
他还请求中国提供国际支持。这种转变,让人看到了乌克兰在战场上和外交上的双重困境。毕竟,战争打到现在,已经超千日了。
俄乌双方陷入拉锯战,战场局势僵持不下。俄罗斯那边,主要靠自己的军工体系、石油收入,还有朝鲜的炮弹和伊朗的自杀式无人机来维持战力。
而乌克兰呢,主要靠西方国家的援助。但现在,这些援助的规模明显开始缩水了。有数据显示,对乌克兰的援助额度已经从两千万锐减到了几百万。
援助的减少,让乌克兰不得不寻求新的外部力量介入,或者至少是能够进行调解。泽连斯基甚至在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会晤后,也流露出了与俄罗斯谈判的倾向。
这被外界解读为:在西方援助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,基辅为未来的和平进程,正在为自己预留更多的选项。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姿态。
从“指责”到“拉拢”,这种转变恰恰体现了泽连斯基的务实主义。当公开“指责”无法有效切断中俄联系,并且西方支持力度又在减弱时,乌克兰必须寻找新的出路。
中国这样一个有能力影响莫斯科、并且拥有独立外交政策的大国,自然而然就成了乌克兰一个更现实的潜在调解者和争取对象。这并非精神分裂,而是迫于无奈的生存策略。
中国立场:两头不是人?
面对乌克兰这种“指责又拉拢”的矛盾策略,中国官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:坚持“劝和促谈”的原则。他们也反复强调,自己在中乌冲突中是保持中立的。
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,多次在记者会上回应各种指控。她坚决否认中方公司向俄提供军事零件,强调中国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武器。
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马升琨,在被乌克兰外交部召见时,也同样坚决否认了所有军事援助的指控。中方认为,个别公司的商业行为或者个人选择,不能代表政府立场。
中国官方不仅发布了《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》文件,主张通过和平对话解决问题。他们还公开谴责了乌克兰袭击俄罗斯本土平民设施的行为。
这些举动,都是为了明确告诉世界:中国是和平的倡导者,而不是冲突的参与方。他们的立场,是要促成对话,而不是火上浇油。
而且,战场上的证据也显示,俄罗斯军队更多地是在使用朝鲜的炮弹和伊朗的自杀式无人机,而不是主要依赖所谓的中国军援。
至于那些被指控的中国出口物资,比如无人机零件、电子设备、芯片、导航设备、防弹衣和火药等,其实很多都是军民两用的。而且,绝大部分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,都是民用物品。
可以说,中国是被动地卷入了这场围绕冲突的“叙事战”。它的“中立”立场,在西方和乌克兰看来,常常被解读为对俄罗斯的默许,甚至是间接支持。
中国的应对策略是:在舆论上,坚决驳斥一切不实指控。在行动上,它努力保持与冲突双方的沟通渠道,同时划清“正常经贸”与“军事援助”的红线。
这一切,都是为了避免被任何一方拖入战争的泥潭。中国试图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,保持自己的独立性,不选边站队。
最终图景:矛盾背后是生存
所以,泽连斯基对中国的矛盾态度,真不是什么精神分裂。它恰恰是乌克兰在极限压力下,为了生存而采取的一种策略。
乌克兰既要利用“中国威胁论”来向西方争取更多援助和资源,又要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和平谈判,提前预留与中国接触和周旋的空间。
这种现象,深刻地揭示了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,冲突中的弱势一方,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大国之间复杂的关系,来进行外交博弈的。
它也凸显了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,即使秉持中立原则,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。它的一举一动,都会被各方进行符合自身利益的解读和利用。
中国面临的挑战是,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,如何能够有效管理外部世界对其角色的定义,避免被不实信息左右。
洪萨配资-洪萨配资官网-配资114平台-恒指期货开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