艰难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,主要感染肠道。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肠道感染,轻者表现为腹泻,严重者可发生伪膜性肠炎,且常伴有中毒性巨结肠、肠穿孔、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。
艰难梭菌感染在老年人群、免疫缺陷人群和外科手术患者中已成为一种常见感染,是住院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。中国大陆地区进行的一项系统评价结果显示,腹泻患者中,艰难梭菌感染的总患病率为14%。但针对艰难梭菌感染的现有抗生素治疗方案有限。
Ibezapolstat是一种新型抗生素,通过特异性抑制革兰阳性菌的PolC型DNA聚合酶IIIα亚基发挥抗菌作用。而由于对肠道稳态有益的菌群如拟杆菌、放线菌等的基因组中缺失polC,因此该药物还可能减少肠道菌群紊乱,肠道菌群紊乱往往是艰难梭菌感染的风险因素。
《柳叶刀-微生物》(
The Lancet Microbe)发表的一项2b期临床研究表明,新型抗生素ibezapolstat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初始临床治愈率达94%,与当前临床使用的抗生素疗效(100%)相当,且对肠道菌群破坏小,安全性良好为艰难梭菌感染治疗提供了潜在新选择。
截图来源:
The Lancet Microbe
这是一项随机、双盲、多中心、活性药物对照的2b期研究,纳入年龄18~90岁艰难梭菌感染患者(需满足感染症状且粪便毒素检测阳性),排除近期使用过万古霉素/fidaxomicin/甲硝唑(>24小时)或其他抗菌药物(48小时内)的患者。
研究人员将符合要求的32例患者按1:1随机分组,分别接受口服ibezapolstat(450 mg,每日2次)或活性对照药物(当前临床使用的抗生素之一万古霉素,125 mg,每6小时1次),疗程10天。通过胶囊外观遮蔽实现双盲设计。
主要研究终点为治疗结束后48小时维持的初始临床治愈率(定义为治疗结束前24小时内腹泻症状缓解,且在治疗结束后症状缓解至少持续48小时)。疗效分析纳入30例患者(ibezapolstat组16例,活性药物对照组14例),结果显示,ibezapolstat组94%(15/16)患者达到初始临床治愈,与活性药物对照组的100%(14/14)相当,组间差异为-6.3%(95%CI:-30.7%~19.4%,
P=1.00)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。两组腹泻平均缓解时间相似。此外, 活性药物对照组 2名患者在第12天至第38天之间出现艰难梭菌感染复发。
对肠道菌群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,ibezapolstat组患者的肠道环境更健康。
一方面,ibezapolstat可减少对肠道菌群丰富程度的破坏,肠道菌群如被严重破坏,会增加复发风险。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主要反映个体肠道菌群的种类丰富度、均衡程度。基线时,两组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基本相当,但治疗后,活性对照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有所降低。
另一方面,ibezapolstat组患者肠道内与维持胆汁酸稳态有关的更多关键菌群得到保留,这些菌群可以将初级胆汁酸代谢为次级胆汁酸,而胆汁酸稳态是预防艰难梭菌感染复发的关键因素。在治疗期间,活性药物对照组的初级胆汁酸增幅远远更高,而ibezapolstat组则未出现这种情况,两组患者的次级胆汁酸水平均在30天时恢复到基线水平。
安全性方面,ibezapolstat耐受性良好。两组均未出现药物相关严重不良事件、治疗中断或死亡事件。
总之,ibezapolstat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初步疗效与当前临床使用的抗生素疗效相当,且具备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潜力。研究结果支持对ibezapolstat进一步开展3期研究,以验证其作用。
The Lancet Microbe官网阅读完整论文。
封面图来源:123RF
参考资料
[1]Taryn A Eubank, Jinhee Jo, Jahangir Alam, et al. Efficacy, safety, pharmacokinetics, and associated microbiome changes of ibezapolstat versus vancomycin in adults with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: A phase 2b randomised trial. The Lancet Microbe,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lanmic.2025.101126
免责声明: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,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,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。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。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,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。
版权说明: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,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。转载授权请在「医学新视点」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。
洪萨配资-洪萨配资官网-配资114平台-恒指期货开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